阅读历史 |

第137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(1 / 4)

加入书签

<b>最新网址:</b>在绮兰殿,王娡自认为已经‘无路可退’,开始筹谋布局,和得立为太子储君的刘荣暗下较量。

但在怎办熟于权谋,王娡也绝对无法料到:皇长子刘荣,除了得位正、品行佳之外,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优势。

——刘荣,是开了天眼的。

虽然只是知道大概的历史走向、重大事件,但对刘荣而言,便已经足矣。

刘荣透过‘天眼’可以看到:在原本的历史上,景帝皇长子刘荣得封为太子储君后,栗姬所犯的第一个大错,便是怂恿兄长栗贲上奏,请废薄皇后,使太子母栗姬居椒房!

被栗贲当着满朝公卿的面,毫不留情的指责‘霸占椒房’,薄皇后终也不得不主动找到天子启,请辞皇后之位。

透过天眼,刘荣只看到这件事的后续,是薄皇后被废,移居偏宫;

但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,却并没有因此而搬出凤凰殿,住进自己朝思暮想的椒房。

直到几年后,天子启病重弥留之际,栗姬喊出那句震惊后世人的‘老狗’时,栗姬,也仍旧是‘栗夫人’,而非:栗皇后。

刘荣不知道历史上,栗姬终究没能得封为后、住进椒房,与栗贲那次‘请废皇后’有多大关系;

更不知道此刻,王娡已经开始以此为突破口,再次开始算起凤凰殿。

但刘荣很清楚:如果在这个时间线上,也同样发生了栗氏外戚‘请废皇后’的事,那刘荣就等于输了一半。

剩下一半,就要看这个时间线上的母亲栗姬,还会不会喊出那句‘老狗’了……

后者,刘荣不确定,也拿不稳,更无法提前规避。

但前者,刘荣是有操作空间,以提前规避的。

于是,在得封为太子、回到长安后的第二日,刘荣便带着母亲栗姬,来到了未央宫椒房殿。

而对刘荣母子一行的到来,皇后薄氏,却好似早有预料……

·

·

·

“儿臣荣,参见母后!”

身着正装,带着母亲栗姬走入椒房殿,刘荣率先拱起手,对端坐于上首的皇后薄氏拱手一礼。

而在刘荣之后,栗姬也按照刘荣先前的提醒,规规矩矩对薄皇后一俯身。

“妾,参见皇后……”

对于刘荣的恭顺,薄皇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。

只微微点下头,旋即便起身,默然对刘荣拱手一回礼。

但栗姬也如此规矩,却是稍有些出乎薄皇后的预料。

“唔……”

“也是;”

“左右这椒房殿,不日便要易主。”

“再怎么愚不可及,也总不至于这般沉不住气,在这种时候与我为难……”

如是想着,薄皇后便也微微一点头,权当是回了栗姬的礼。

——作为皇后,薄氏就算至今没能诞下子嗣,也仍旧是天子启每一個子女理论上的母亲。

若是严格按照礼制,皇子、公主们出生之后,其实都应该被养在皇后膝下,也只能称皇后为‘母亲’。

至于生母,皇子、公主们只能隔三差五见上一面,即便是见到了,也只能称一声:阿母。

甚至就连这声‘阿母’,都还得避着人……

而今汉家,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时,便被鲁地那些精熟礼制的儒生们,贬曰:礼乐崩坏。

包括周礼在内的许多旧制,都在汉家被无限减配,甚至直接就是消失不见。

就如皇后和诸皇子、公主之间的关系,从周时的‘必须养在皇后膝下,只能称皇后为母亲’,减配到了如今的:得称呼皇后为母亲,正式场合不能——至少是不该称生母为母亲。

只是终究是‘减配’‘礼乐崩坏’,而非‘礼乐不存’。

即便只是理论上的母亲,刘荣也丝毫不敢怠慢,该有的礼数一点都不敢缺。

刘荣以‘儿子’的身份拜礼,作为皇后的薄氏,却不能以‘母亲’的身份对待刘荣。

盖因为刘荣,不单是天子启的儿子之一,还是汉家的储君太子。

还是那句话:储君,也是君。

太后是君,皇帝是君,储君是君;

但皇后,严格意义上却并不属于‘君’的范畴。

所以,刘荣和薄皇后方才的见礼,几乎是这个时代教科书级别的:咱俩各论各的,我拿你当母亲,你拿我当储君。

本是母子,但儿子又多了层储君的身份,薄皇后自然得持平辈礼了。

待日后,栗姬若得封为皇后,母子二人之间也同样会如此。

对刘荣,薄皇后念在其又是‘儿子’又是‘君’,一尊一卑中和,执平辈礼;

但对栗姬,薄皇后就不需要太过屈尊了。

——皇后不是天下人的‘君’,却也还是皇宫,至少是这未央宫的‘君’。

对于栗姬这样的姬嫔,薄皇后不需要,也不能屈尊降贵,以平等身份交流。

在过去,薄皇后知道这么做,会惹得栗姬极为不快,从而生出不必要的摩擦,所以往往都是躲着栗姬,能不见面就不见面的。

今日见了面,却见印象中‘刁蛮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