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3章 期末作业(1 / 1)

加入书签

跟随节气,去过更好的生活

因着冬至临近,我重温了《24节气生活》这部纪录片,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对24节气的认识和看法。

整部纪录片,分为12集,自立冬始,终于夏至,亦是对于古人“寒来暑往秋收冬藏”智慧的赞扬与传承,一个人理解时间的方式,就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。影片初,先介绍了“立冬”这个节气,冬天也正是从这里开始。立冬酿酒,从一粒好米到一粒好酒,需要100天,春天开坛,成为新的序章。

既而冬至,阳光满窗一个小时,这是世界上最严苛的住宅阳光权标准,由中国制定。一个节气,通常为15日,有三个物候,冬至则取蚯蚓结,麋角解,水泉动。因着此日阳气初生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日照时常达到最小值。在我老家徐州,这一天,照例是要喝羊汤吃饺子的。饺子,状似耳朵,当地亦有歌谣戏称,冬至不吃饺子,来年冻掉耳朵。

吃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。正因为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古语,人们才更加重视俗语里的“瑞雪兆丰年”。在“立冬”“冬至”两冬之间,刚好又隔着“小雪”与“大雪”两个节气。

“小雪气寒天将雪,虹藏不见”,人们常在此日访友,修葺生活与友谊。乐天曾于《问刘十九》中提问,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,赶在大雪封山之前,旧友疾驰,跨越地理空间上的阻隔,会面畅饮。至于大雪,放下戒备,出门结交新朋友,道一句“我们懂得什么是寒,所以来这儿取暖”。

此后两寒,雁北乡,雀始巢,霜雪降,寒气达到最值,春阳萌动,日后渐而转暖。在雪乡,人们遵循着“小寒吃冻梨,一年少别离”的传统,以此越冬。至此,冬天终了,等待立春。

立春,一年伊始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人们张灯结彩,迎春,报春,演春,戴春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迎来新的开始。“春花头上戴,春色怡然来”,根据唐代《簪花仕女图》,可以印证这一点。只是,冬春之交,鲜花昂贵,人们往往以绒花相替。今日,淮左名都亦是因此精巧的非遗手艺名扬中外。

逢此佳节,人们历有吃荠菜春卷和萝卜丝油端的习俗,意为“咬春”。一年四季,食随时动。继而回暖,冰雪融化,雨水时至。农民相继播种,期盼未来的丰收。此外,“雨水饮白茶,祛湿又消寒”。在古人的认识里,雨水烹茶,最为甘冽。对此,亦有明人谢肇淛的笔记《 五杂俎 》中的“闽地近海,井泉多咸,人家惟用雨水烹茶”可考。只是,江北之雨水不堪用者,盖“屋瓦多粪土也。”

雨后,春雷炸响,蛰伏一年的昆虫走兽,纷纷苏醒,花朝也从此出。“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”,同自然万物一般,人也是需要蛰伏的。此刻,桃始华,黄鹂鸣,鹰化为鸠。而人,在经过一个暖冬的积淀,亦将以更饱满的状态去迎接新的时节。

春光烂漫时,惊蛰最相思。春水初生,春林初盛,藏不住的便是春意满园。待到明年,“春雷惊蛰户,海日浴鲸波”,也愿我们都能“大勇收全胜”,和珍视的人出游万里河山。

至于春分,小麦拔节,油菜飘香,杨柳依依,南燕筑巢。春暖花开日,正是踏春游乐时。三三两两旧友,相约出游,看纸鸢盘旋头上,杏花初绽,绵延百里。

慢慢清明,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乘一叶小舟,自桐庐而下,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而后谷雨,渔民祭海,开始一年的渔获。不同于两雪所讲的天上之事,和惊蛰所述的地上动静,谷雨更侧重于人和地面的联系。传说在皇帝时代,史官仓颉从鸟兽脚印得到启发,从而用符号记事,创造出最早的汉字。上天为了奖励他所做贡献,下了场谷粒雨,我们因此用谷雨来纪念那一天。而我们把仓颉造字放在这样的一天里,也正体现了传统里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在某种意义上,文字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内存盘,正是因为有了文字,我们才有了记录历史,传播知识的工具。

谷雨之后,曲水流觞,则又是另一雅事。因为时间关系,暂且收束吧。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,那时,我愿再同你讲讲夏天的蝉鸣和秋日丰收的盛景。就此暂别,愿我们都能够跟随节气的脚步,展开更好的生活篇章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